印度又和中国闹上了,阿三到底为了啥,一直不消停呢?
2020-06-23 09:45:54
  • 0
  • 0
  • 7
  • 0

       中印双方5月发生肢体冲突后一直在开展对话和磋商,然而印度方面出尔反尔,印方一线边防部队公然打破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再次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这也是中印在1962年中印战争后最为严重的肢体冲突。

       为啥印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中国无理取闹呢?阿三如一个流氓一样死缠烂打,一点大国的样子没有。

中印边境冲突区

        据相关资料,中印边界全长约171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借机独立成国。成立国家之后的印度,个性膨胀,依托着苏联的帮助,又全盘接受殖民者思想,作为殖民继承者,又想借机祸乱中国,支持西藏独立,打压中国。尤其是看到中国遭受着自然灾害,借机在边境上对中国领土步步蚕食、侵占,中国外交部边向印方提出过多次交涉、抗议,但当时中国坚持想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有争议的边界的方针,所以一步步退让,从1951年到1958年间,中印边境地区基本上是平静的。但中国和平退让的结果就是印度得寸进尺。

中印东段冲突区

       中印边境东段,从1951年2月,印度政府趁新中国成立之初忙于内务无暇顾及中印边界问题与抗美援朝战争之机,派兵100余名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首府达旺,强迫一直在那里行使管辖权力的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搬迁;印度在侵占达旺前后,还侵占了“麦线”以南门隅的马果等地。10月,印军一部又在直升飞机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在梅楚卡等地强行建立兵营。到1953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于1954年将侵占的“麦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建立起“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正官方地图,并将“麦克马洪线”一直按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使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

中印中段冲突区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除了占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的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中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西段冲突区

       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中国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中国的一再退让和和平抗议,更进一步激起印度的贪欲:从1961年起,特别是1962年6~10月,印军进而在中印边界西段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据点。

        印度政府把中国的宽容忍让视为软弱可欺,声称要以武力对付中国,加紧进攻中国的准备和部署。

        在西段,印军部署了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十配属分队,共5600余人。

        在东段,印军部署了1个军部、1个师部、3个旅部、15个步兵营,约1.6万余人。其第7旅4个营、炮兵第4旅2个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棒山口及以南的达旺地区;第5、第181旅计8个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第4军军部、第4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

中印班公错湖摩擦

       东、西两段,印军共集结了2.2万余人。9月~10月上旬,印军不顾中国边防部队的劝阻和警告,连续进攻驻守在“麦克马洪线”以北西藏山南地区择挠桥和扯冬的中国边防部队,打死打伤47人。10月17和18日,在东段和西段,入侵印军同时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20日,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

       1962年10月20日,中国开始自卫反击战。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沿克节朗河右岸沿线展开的进攻部署,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攻占枪等、卡龙、沙则、仲昆桥及章多等地。接着兵分5路南进,于25日进占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的后方基地达旺。经过几天反击作战,西藏边防部队全歼印军第7旅,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吒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被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驻守吕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也在反击中拔除了入侵印军的据点,夺回易古通、格里西娘等地。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采用逐次转用兵力攻坚拔点的战法,全歼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的印军。接着趁势拔除了班公湖南北两岸及其以北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37个入侵印军的据点。28日,中国边防部队停止反击。

中印亚东摩擦

       中国政府为了实现“以打促和谈的战略策略”,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后,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3项建议。印度政府再次拒绝。26日,印度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应付紧急情况”内阁,决心对中国长期作战。印度大造反华舆论,迫害华侨,封闭中国银行驻印机构,驱赶中国记者。同时,进行战争动员,扩充军队,调整部署。至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东、西段的兵力增到3万余人。11月14日、16日,印军在中印边境再次全线发起进攻。面对印度军队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实施反击。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4个旅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沿公路作线式分布、兵力部署前重后轻的特点,以一部兵力牵制正面入侵印军,一部向邦迪拉方向迂回,集中主力沿西山口两侧实施迂回包围。18日晨,歼灭侵入西山口地区印军大部,接着继续向南反击。至21日,先后收复德让宗、申隔宗、邦迪拉及以南的吉莫山口。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冒着零下40℃的严寒,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坂,至20日,全部扫除侵入班公洛地区的印军据点。配合东、西两段主攻方向作战的其他边防部队,也同时向当面印军实施反击,收复了瓦弄、汉洋底、金古底,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逼近传统习惯线。

中印洞朗摩擦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于22日零时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开始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边防部队还奉命主动将在反击作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全部交还给印度,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印军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名被俘人员。

       战后,中印有过多次边境摩擦,但是都没有发生大的冲突。但是不能小觑的是中印边境目前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相比起来,中印边界中段问题较少,中印双方几年前就交换了实控区地图,边境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

       但是东段和西段问题仍很突出。

       中印在西段有重要战略意义:印度通过分裂中国计划,暗中支持藏独分子,在中印建间建立一个军事缓冲区,减少中国西段“阿克赛钦”对印度首都的直接威胁。阿克赛钦直线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距离400公里。如果印度与中国交战,随着军事技术的加强,中国的远程火炮就可以直击印度首都,造成巨大冲击。

阿克赛钦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

       随着阿三军事的强大,他们视中国为眼中钉,肉中刺,非要武力夺得中国西疆不可,阿三的世界霸权思想印度明显。

中巴经济走廊

        随着印度军事实力的不断上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巨大增加,印度首先想吞并巴基斯坦。首先要抢占克什米尔地区,形成军事缓冲区,乘机切断中巴经济走廊,扼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控制巴基斯坦,最终灭掉巴基斯坦,最后进攻中国的战略。印度的恶毒计划,中国不会让他得逞,所以印度在军事上仇视中国是必然的选择。中国决不能“养虎为患”,放任印度发展。就是即便是中印边境双方和平划定,印度还是乘机进攻中国,因为他是美国的狗腿子。还想实现独霸整个亚洲的恶毒计划。中国绝不让步。

印度不断向西段进攻的主要原因是占领西藏

       目前,印度受美国的蛊惑,再加上印度本来的恶毒的战略计划,又想对中国进行蚕食。摸准中国的性格,怕打仗,发展经济的国家战略,乘机靠小规模的冲突,侵占或国国土,实现他的强大印度的计划。你说中国能让印度挖墙角放水,淹自己家门不?是坚决不容许的,所以我们决不能轻视印度,绝不能让印度的计划得逞,对我们国家造成巨大影响,开成被动。再加上美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西方列强,印度霸权思想的贪欲,想瓜分中国的贪欲,中国绝不能答应,放任这些恶人,祸害我国,感谢强大的祖国,强大的军队,为保我们国家做出巨大牺牲。

中国藏南、中国西疆

        当然,中国人一向和为贵,又不想霸占别国,不想把自己的强大,建在别国的痛苦之上,更见不得别人贫穷痛苦,有着仁怀天下的胸怀:大力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想让世界人民人人有衣穿,有饭吃的伟大中国梦,建立人间天堂。如果印度不主动攻击我们,我们绝不会主动打过去,但是俗话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定要做好准备,时刻防着恶狼入侵,狠狠地还击他们。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